第473章 易汉服(1/2)
拓跋宏有了两位服饰参谋,很快就形成了推行易服的具体思路。
本来这些事,皇帝完全可以下令给几个臣子,让他们去办,不必亲力亲为。
但这是鲜卑族向汉族习惯转变的大事,拓跋宏感觉这事太过敏感,复杂性、艰难度不亚于迁都,稍有不慎很容易加剧民族矛盾。
他必须抓在手里,不能失控。
拓跋宏之所以如此重视此事,也与皇祖母对他总结崔浩案子的教训有关。
皇祖母曾对他说:崔浩案件发生,其实朝廷和崔家都损失惨重。
崔浩家族被诛,表面上看,是崔浩编纂国史时,对拓跋先祖不敬。
而实际上,国史记录的拓跋先祖的“丑事”,都是事实,并非崔浩杜撰。
即便崔浩未请示皇帝,擅自刻史于碑、公之于世,但因皇帝拓跋焘亲批过“务从实录”,皇帝若想宽宥崔浩,也是说得过去的。
何况,销毁那些石碑和史书,将史书删改后重印,不是多大的事。
已经公开过的书籍、石碑造成的负面影响,范围十分有限。以当时的统治手段,很容易抹除。
崔浩之所以必死,真实根源是他主导的汉化改革失控。
游牧民族开始进入中原,是在西晋末年。
那时晋国持久内乱,造成对北防线空虚至极。
游牧民族骑兵杀进长城以南后,感到了汉人反抗力极其羸弱。
这些游牧民族,刚进入长城后,并没有世代久居于此的打算,他们根本没有定居这种概念。
他们更没有建国方略。
所以开始时,他们只要土地,不要人口。所过之处,不留活口,放任湿润肥沃的耕地长草,用来放牧。
后来,他们发现,汉人竟然根本没有赶走外来者的力量了。
于是,游牧各族决定各据一方,鸠占鹊巢,就地安营扎寨,形成本族的统治区域。
然后向南步步蚕食、攻城掠地,仿照汉人建立国家。
从那时起,游牧各族才改变屠光汉人的传统做法,留下当地人,打算奴役、统治他们。
鲜卑族领袖也是从那时起,开始思考本族与汉族如何相处的问题。
鲜卑贵族中的睿智者,经过与汉人打交道后深知:鲜卑族要想形成对中原长久统治,则必须将当地汉人鲜卑化,或者鲜卑族人自我汉化。
二者必选其一。
若任由鲜卑族与汉族华夷分明、阵营对立,汉人、鲜卑人的小规模摩擦,迟早会转变成猛烈对抗。
到那时,鲜卑人如果镇压得住局面,必定是大肆屠戮汉人,损害国力。
而如果鲜卑人镇压不住,那自身就会被汉人屠杀殆尽。
只有民族融合才是统治长久的唯一出路。
然而,汉人的人口基数、文明底蕴,实在是超过鲜卑人太多太多。
加上汉人的生产、生活方式也先进太多。
鲜卑人同化统治下的汉人,无异于开历史倒车,也不现实。
鲜卑皇族拓跋氏高层几乎都看清了:即便鲜卑人不情愿,为了国家权力延续,鲜卑族人汉化是最佳选择。
从明元帝拓跋嗣开始,朝廷就开始讨论、布局这个思路。
只是碍于当时鲜卑族人的整体心态还难以接受汉化,所以高层的决策,声势不能太猛,步子不能太大。
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期,皇族政权稳固了,国力也强盛了,推进汉化的条件也成熟了许多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