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小说 > 小官之女的富贵手札 > 第746章 养济院推行章程

第746章 养济院推行章程(1/2)

目录

此后的日子里,温以缇便开始忙碌起来,既已在帝后面前亮明意图,过了明路,各项事宜便如离弦之箭再难回头。

赵皇后已经替她解决了各地势力与地方官员,温以缇便开始写出完整章程,笔尖在纸上落下第一笔,墨迹如泪痕洇。

推行养济院的首要任务,便是与当地官员的家眷、当家主母建立紧密联系。

“内宅之力可撼朝堂”,特制定三重联动策略:其一,以赵皇后懿旨为引,由各地养济院首官代向各省府州县等官眷,寄送请柬。

会上不仅展示养济院收养孤弱的实录图册,更以家国情怀激发共情。

其二,设立“善政女史”虚衔,由赵皇后钦点授予各地三品以上官员女眷,赋予其参与养济院筹建的特殊身份。

既满足官眷对荣誉的向往,又巧妙化解女性参与政务的争议。

其三,推行“家宅轮值制”,每月安排官眷至养济院试运营点体验半日,亲自筹备孤老缝制冬衣、教导孩童识字,以切身感受替代空谈游说。

养济院独立于地方衙门之外,下设文牍司(主理文书往来)、账房司(监管钱粮收支)、教化司(统筹技能培训)三大主要部门。

“女官署遇事不决,可直呈皇后中宫”,以皇权为盾,杜绝地方势力掣肘。

养济院依“刚柔并济”原则设东西两院。东院收纳男性百姓,组织修筑堤坝、开垦荒地等官府徭役工作等力所能及之事赚取工费。

夜间则分编为巡防队,轮值守护院区安全。

温以缇在甘州之时,就发现天下鳏寡孤独之困,非仅重病残之躯。更有青壮男子,因小病小残受族中苛待、歧视,或因生计凋敝,虽有宗亲却难谋生路,空负气力而困于蓬牖茅椽。

此等人亦是养济院必不可少的力量。

《管子》云:“圣人裁物,不为物使。”此等男子虽陷困顿,然血气方刚,若授以纪律,既可解其衣食之忧,更能化闲散之力为守护劳作之盾。

日间令其开垦荒田、修筑堤岸,承官府徭役以充院用,此乃“以工代赈”之新用。

而西院为核心生活区,以月洞门分隔出幼学斋、慈幼堂、绣纺坊等区域。幼学斋延请落第女先生教授蒙学,慈幼堂由稳婆与医婆照料婴孩,绣纺坊则与苏州布商签订长期订单,让妇孺通过刺绣、纺织换取酬劳。

为激励自主营生,养济院特设“自强阁”,陈列竹编、陶器等手工艺品,凡作品被商户订购者,可获工钱。

针对养济院百姓的长远生计,温以缇设计“三阶成长体系”。

一阶为基础生存阶段,提供食宿与基础医疗,二阶为技能培训阶段,依个人资质分配至养济院下属的工坊、商铺进行简单学习。

但这世道人心复杂,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”。

要是一股脑把谋生本事全教出去,断了其他百姓的活路。

所以定下规矩:每个月只放出少量学习名额,必须是表现特别好、做事踏实,且受教化司的女官点头的百姓才能入选。

这样既能保证手艺教得下去,又能让大家明白,只有好好学、踏实干,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。

而养济院所授技艺皆为独门之法,皆出自温以缇的方子,尽可能的会避免与其他百姓争抢的可能。

养济院广设绣坊、糖坊、染坊等工坊。各坊所产之物,所获收益皆纳入统一规制。

所得银钱对半而分,一半留作养济院日常开销,例如添置器具、聘请教习、修缮房屋,保障院内老弱病残的衣食起居等。

另一半则归入地方衙门公库,既作为养济院合法运营的赋税,也换取官府对养济院的支持与庇护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