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章 打工人何必为难打工人(2/2)
一座超现代化(当时的背景),可容纳3000人同时进餐,并且标配了空调的餐厅就打造完毕了。
巨大的大棚,就在工地不远处。
根据规划,其所占地方,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兴建新的建筑。
不过到时,大型的购物中心已经修建完毕,整座餐厅也会搬迁到大型购物中心里面去。
当然,那时,也就不再是这么大型的餐厅。
而是会将全球各地的美食商贩请进来,变成一个美食广场。
毕竟,多样化,才能更吸引客流。
“明天我去接我们的六名厨师回来。今天,还是将空调开着。天气那么热,以后就晚上12点后关机,早上8点准时开机。”陈暮吩咐说。
“全部打开?”沈婉钧惊愕。
“对啊?有什么问题吗?这空调买了,不就是用的吗!”陈暮耸耸肩。
“那得耗多少电啊。这里,一共装了330台空调啊。”沈婉钧惊呼,“每一台都是1匹的空调,也就是每小时耗电量在0.5度电。330台,一小时那就是165度电。一天我们早上8点到晚上12点,那就是16小时,也就是2640度电。”
说到这,沈婉钧呼吸都急促了点。
“现在电费是6分4一度电。这每天,我们电费就要花掉168.96元。”沈婉钧说,“这一个月下来,就是5068.8元!”
“很多吗?我的沈会计啊,你要想想,我们现在可是欠债1.2亿元呢。你说,这5068一个月的电费,和1.2亿元能比吗?”陈暮笑说,“你就当我们贷款有一点利息好了。”
陈暮这么一说,沈婉钧沉默了。
这个,要是这么说的话,那的确不算什么了。
原因也很简单,再贵,也比利息便宜。
就当支付了一点利息好了。
“开机!”陈暮一声吩咐。
330台窗机,全部开机。
这一下,嗡嗡声四起。
不过噪音也在合理范围呢,都能接受。
随后,就是一股清凉风袭来。
大棚内,330台窗机同时运转的嗡鸣声,好似一首奇特的夏日交响乐。
浑身沾满尘土的工人们,原本被烈日晒得蔫头耷脑,此刻却像被注入了活力,纷纷凑到空调风口下。
有人仰着头,任凭凉风拂过面庞,嘴里念叨着:“乖乖,这风跟神仙吐的气似的,舒坦得很!”
几个年轻姑娘围在一起,兴奋地用手帕感受着冷气,嬉笑着说:“这空调吹出来的风,比咱们用井水浸过的帕子还凉快!”
角落里,几位老人轻轻抚摸着空调外壳,眼眶泛红,喃喃自语:“以前只敢在梦里想这种好事,现在居然成真了。”
然而,这份难得的清凉仅仅持续了一个多小时。“啪嗒”一声,电路不堪重负,大棚瞬间陷入黑暗,空调也停止了运转。
闷热的空气迅速回流,惊叫声、桌椅碰撞声在黑暗中此起彼伏。陈暮赶忙打开手电筒,光束扫过众人焦急的脸庞,大声喊道:“大家别慌!我来想办法!”
陈暮立刻联系当地供电局,得到的答复却是电力供应极度紧张,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。
而且不仅仅是陈暮这边,是整个鹏城,如今电能都不够。
当然,鹏城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件事。
例如兴建新的发电厂等等。
但是,那都需要时间。
至少1年内,是无法解决电能不足问题的。
而且,供电局那边的回复是,最好陈暮不要开那么多空调,这个太耗电了。
对于现在的鹏城来说,真有点供应不起。
当然,对于陈暮兴建的摩天大楼,如果安装空调怎么办?
这个倒是不着急。
因为,陈暮的摩天大楼,还需要一年多,快两年才能建好。
而那个时候,鹏城的电力不足问题,基本上就能得到解决。
毕竟,这是特区。
总不能被电力卡脖子。
可是未来一年多,电能就会卡陈暮脖子。
陈暮眉头紧锁,在大棚外来回踱步。
突然,他想起之前在香港见过一种柴油发电机组,或许能解燃眉之急。
于是,他连忙拨通了王总的电话:“王总,救命!我急需几台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,越快越好!”
王总被陈暮急切的语气吓了一跳,但还是迅速回应:“我这就联系,不过这么大的设备,运输是个难题。”
陈暮轻叹说:“不管多难,一定要在明天天黑前送到!”
挂了电话,陈暮将事情说了一下。
对于电力不足,用不了空调,所有村民,还有这些工人,除了遗憾外,并没有任何的不悦。
毕竟,这在他们眼中,本来就是超额享受。
这种情况下,没了,那就没了。
至少他们还享受了一个小时不是吗!
这一个小时,可是太舒服了。
这一小时的经历,可以让他们回去吹嘘好几年。
空调啊!
你看到市面上有卖的吗?
没有吧!
市面上都没有卖的,但我吹过,我享受过!
你就说,这牛不牛逼吧!
王总那边则是忙活开了。
他突然发现,自己似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全能型总经理了。
啥都能弄到。
这不,陈暮要的发电柴油机组,他打了几个电话后,有了。
而这,还得多亏他这个身份,以及过去这段时间,陈暮给弄来的那些珍馐海鲜大货,让他这个王总的人脉吃的颇开。
当然,也源于陈暮给钱爽快,不斤斤计较。
所以,几个电话过去,人就同意了。
并且,也是老规矩,送货上门。
“不过柴油,你就要自己弄了。”王总说,“这个我们无法长期供货。那样要被抓了,风险就大了。”
如果仅仅是偶尔送一船货物,那没什么。
就算抓到,我只要不承认是走私,你也没证据证明我是走私,那我就不怕你港岛警方查我。
但是,你要送柴油,尤其经常送,那就一抓一个准了。
那是真会坐牢的。
“这个放心,我们国内也有。”陈暮笑说,“不用担心。我只是要这个发电机组。”
柴油,国内还是有的。
现在国内欠缺的只是工业制造链,所以很多东西国内没有,生产不出来。
“那就行。”王总长吁一口气。
真要让他帮忙长期供应柴油,那王总也发怵。
虽然两人关系不一般,但是为之去坐牢,王总也不乐意。
到时,这事也只能让陈暮去找二太了。
二太从澳岛走,那还是没什么问题的。
但是,就这么点小事,还会牵连许多麻烦,去找二太,不说陈暮,王总都觉得不合适。
所幸,大陆也不是他想的那么落后,那么一穷二白。
第二天,陈暮就接收了发电柴油机组。
这一次,陈暮没有通过自己的水分身空间去运输。
那样,真的就无法解释了。
太大了。
好在,现在什么都不多,干活的工人多。
将其搬运到紧急修建的发电机房,再接入柴油,然后启动。
“轰隆隆~~~~”这一次,发电柴油机组发出巨大的轰鸣声。
这可比空调噪音大多了。
不过好在,陈暮也为其修建了一个机房,并且考虑到散热问题,是修建在地下,也就是挖了个地下室。
地下室的好处就在这了,冬暖夏凉。
而且,隔音效果是真好。
“嗡~~~”330台空调,再次释放出清爽,冰凉的冷风。
瞬间,所有人再次愉悦地呻吟起来。
这厨师,明天才回来。
餐厅明天才开始试营业三天。
试营业三天内,只对渔民村的村民开放。
但是,陈暮却允许所有人进来用餐。
也不管你是在哪买的饭,或者自己带的饭,都能进来吹空调用餐。
这一点,可是让陈暮得到了所有工人的拥护。
蒸腾的热气被空调风搅碎成丝丝凉意,工人们攥着铝制饭盒鱼贯而入,粗布汗衫上的盐渍在冷气里渐渐风干。
有人刚迈进门槛就猛吸一口气:“好家伙!这凉气直往骨头缝里钻!”
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,几个年轻小伙迫不及待地把草帽扣在出风口,看麦秆被吹得簌簌作响,乐得直拍大腿。
张阿伯颤巍巍地摸向墙角的空调外机,掌心触到冰凉的金属外壳时,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。
他小心翼翼地挪到风口下,捧着搪瓷缸里的红薯稀饭,舀起一勺吹了吹,却不急着入口——往常蹲在工地吃午饭,滚烫的粥得晾到温热才能下咽,此刻竟能趁着热乎气儿送进嘴里,喉头滚动时,不知是粥太烫还是眼眶太酸,他偷偷抹了把脸。
角落里,三位女工把自带的腌菜坛子摆在长桌上,就着馒头分享。
王姐解开蓝布包袱,露出用油纸包着的咸鸭蛋,蛋黄油浸透了纸面。“快吃快吃!”她招呼着同伴,“这冷气把咸腥味都吹没了,不然往常早招苍蝇了!”
三人你一言我一语,笑声混着空调的嗡鸣,惊飞了趴在窗框上的苍蝇。
突然,有人扯开嗓子唱起了《东方红》,跑调的歌声在大棚里回荡。
起初只有零星几个声音附和,渐渐汇聚成雄浑的合唱。
工人们红着脸、拍着桌,饭盒里的米粒跟着节奏轻颤。
李师傅把喝空的搪瓷缸倒扣在桌上,用筷子敲出鼓点,汗水还在额头打转,却笑得见牙不见眼:“这辈子头一回!在冰窟窿里唱红歌!”
暮色从大棚缝隙渗进来时,没人舍得离开。
有人把凉席铺在地上,就着空调风打盹;几个孩子追着被风吹跑的草帽满场跑,惊起一片笑骂。
直到餐厅管理来催促关灯,工人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,临走前总要伸手再感受下那股沁人的凉意,仿佛要把这份舒爽揣进兜里,留着明天干活时慢慢回味。
“陈暮村长,你说,他们在这蹭空调睡觉,要不要管一管?”村里负责餐厅治安和卫生的张大娘过来抱怨。
这可是钱啊。
一天一百多元啊。
结果呢,许多人下了班后,就跑过来蹭空调睡觉。
其实这个时候,完全可以不开的。
毕竟,都没营业,餐厅就算营业了,这个时候也早早就收了,餐厅完全可以晚上八点就能关门,那样还能节约四小时电费呢!
“张大妈,他们都是打工人,我们村呢,也不缺这么点电费。让他们蹭就蹭点吧,生活都不容易,举手之劳的事,就不用去太过为难打工人了。”陈暮笑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