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九章 试探开口(2/2)
“说说你的看法!”
老爷子变得严肃起来。
“那我就直说了,您就当一个小看法看看,可别把我当成反动派了。”
“你小子,你有什么看法就说,爷爷还能把你绑了不成?”
“嘿嘿嘿,那就好。”
陈青山故意缓和了一下气氛,随后继续说道:
“计划经济有他的合理性,首先咱现在工业基础薄弱,我们通过计划经济快速集中全国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......”
他将当下计划经济体制历史的合理性慢慢的说了出来。
听得老爷子内心暗暗震惊。
无论是计划经济在工业、民生还是在对当下应对国际环境约束方面,陈青山都全面的分析出计划经济制度的合理。
这样的见解,即便是他自已,看得都没那么透彻。
要知道,这可是1906年那个“诚实的孩子”提出,完成概念转化,经过无数人的智慧结晶,融合了至少四代思想家、三国实践才形成的。
即便是那些一定岁数的专家,也没办法一时之间就分析出来这么全面的观点和理由。
但他好大孙,陈青山,这么一个才21岁的青年,却给全面完整的说出来了。
下一秒,他眼镜片后的眼睛陡然睁大,仿佛听到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。
“只是,计划经济也有他的局限性。”
陈青山没给老爷子继续消化的时间,说出了更加惊世骇人的话。
“理由有三。
其一,他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权,劳动者积极性受挫,计划经济过于依赖政治动员而非物质激励,难以适应复杂的经济规律。
其二,计划管理常脱离实际需求,导致资源错配。
其三,户籍制度和统购统销形成城乡隔离,虽为工业化积累资金,但也加剧了农村贫困。”
老爷子这些年一头钻进国防科技、教育事业,对当下计划经济的制度也没过多深思。
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调配资源、组织力量,以实现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。
现在听到陈青山说的这些,仔细一想,似乎还都是那么一回事。
比如他刚才提到的第一点,去年,也就是1956年的时候,部分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试验被压制,暴露了制度对微观创新的排斥。
第二点中,“一五计划”执行时,多版本反复修改,部分项目因设计脱离实际造成浪费。
第三点,农业增速远低于工业,城乡差距似乎在持续扩大。
要是继续这样下去,问题还真的不小。
想到这,老爷子忧心忡忡,不由开始思考起来。
但他这些年都在致力于国防和教育,对经济这块实在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投入,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解决。
突然,他两眼发光的看向陈青山。
“小子,你既然能发现这些问题,想必也有解决的办法吧?”
陈青山看着他满脸期待的表情,自信一笑。
他要是没有解决的办法,又怎么会提出刚才这些问题?
只不过他并没有立即给出答案,而是笑着问道:
“爷爷,这么说,您这是认可我的说法咯?”
“你小子别卖关子,到底有没有办法?”
老爷子实际上也没有抱太多的希望。
在他看来,陈青山也就一小青年,能有这样的见解,还能发现这么多的问题,已经超过九成九的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