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女生小说 > 大明徽商,纵横四海 > 第40章 秀才不穷 仇人相见

第40章 秀才不穷 仇人相见(1/2)

目录

徽州城中书坊集中林立的那条街道,便叫做书坊街。

明朝后期,虽然小说这种体裁已经十分流行,但识字率毕竟没普及开来。所以这时代的书坊销售对象,基本还是以读书人为主。而这时代的读书人,自然是权贵阶层与有钱人家。

古代有谓是“穷文富武”,认为练武比学文要更加花钱,别的且不说,首先武人在吃这一项上,就比普通人吃的多。练武消耗大,自然胃口大,还需要补充肉食等高蛋白食物。

就这一点上来说,确实不错,练武要比学文更花钱。但这只是对比而言,并不是说学文就不用花钱了。实际上学文同样得花钱,真正的穷人,是根本连学都上不起的。

私塾、学堂这些地方可不是免费的,若是请专门的西席,等于古代的上门家教,那更贵。

时下的蒙童就读,就得每月一钱银子。而一钱银子在眼下足够买一斗米,割一斤肉了。

如果是在乡下的地方乡村私熟,学费会相对便宜些,但也得五分银子,且是每月五分。不是家中有点儿资产的,真不一定掏得出这笔钱。五分银子也差不多半斗米,够吃好几天了。

不过徽州地区的教育环境与蒙学条件,因为徽商们的贾而好儒,却是要比其他地方好的多。许多徽商赚钱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给自己的家乡捐建私塾,请人授课,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,照顾同族子弟。

比如江家在江村捐建的私塾,就是对所有江村人免费的,也等于是江家的族学。

而古代虽然有穷秀才之说,但大部分秀才当真不穷。就算是真穷的,一旦考上了秀才,那也就不会穷了。

秀才虽然是时下科举中最低的功名,但秀才却已有了许多特权,比如能见官不跪,可以免除自己与家中两人的徭役,还能免除八十亩地的税赋。

因为秀才已经有了部分免税特权,所以很多百姓会想办法把自己的地挂靠在秀才名下,这样就能逃税。但你挂靠在人家名下,自然得给些好处,拿出一部分收成供给秀才。

所以许多地方上土地兼并,还真不是强买强卖,是百姓们自己就把地献了。因为对比而言,把地献了,自己去给人当佃户,还是要比向朝廷交税划的来,能留下更多钱粮,普通百姓也是会算账的。

秀才都能够免八十亩地的税,更高的举人、进士等,当然能免的更多。考中举人后,可以免四百亩地的税;进士则能免两千亩地,若是能做到四品官以上的,再免两千亩;二品官以上,再加一万亩。

除了文人阶层外,勋贵们的地与商铺也不用缴税。这部分勋贵包括朱家皇室的各地封蕃,开国的功臣后裔、历代的皇帝外戚等。

其中老朱家的各地封蕃更是大头,他们的出产不但不用缴税,而且朝廷每年还得拿出一大笔银子给他们发俸禄,是一笔极大的开销。

这些人都收不上税,最终税赋就只能压在普通贫苦百姓头上。而且在土地兼并的情况下,能收到税的地越来越少,自然分摊到普通百姓头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。

明末边关吃紧,年年征战,朝廷拿不出银子,只能向收,百姓们就更活不下去了。这时候还要征税,自然只能是官逼民反,也是被逼的不得不反,因为反了还有点儿机会能活,不反只能是乖乖等死。

秀才除了已经有部分免税特权外,还有资格开私塾授学,这也同样是个收入来源。所以但凡能考中秀才的,当真不会穷了。只有穷书生,绝没穷秀才。

书坊的主要客户群体就是文人权贵阶层,所以徽州城的这条书坊街便也位于城东,距离富人区不远。

书坊街各书店林立,有大书坊,也有小书铺。徽州的印刷业颇为发达,因为宋朝发明活字印刷的那个毕昇就是徽州歙县人。而到眼下的明朝,活字印刷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。

而且徽州还盛产笔墨纸砚这些文房四宝,配套产业也十分成熟,在原产地各种材料也很便宜,所以许多书籍会专门在徽州印刷,再运往其他地方销售。

徽商家族中的许家,就是徽州印刷行业的龙头,所以许家的云溪堂书坊也是徽州书坊街上最大的。除此外,许家对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产业也都有涉及。

徽州的文房四宝这四大产业,一直都是徽州地区的拳头产品,徽墨、歙砚、徽笔等,在整个天下都十分有名。徽州出产的纸,早在唐代就已享有盛名。

五代十国时,徽州属南唐,南唐后主李煜曾专门特置“澄心堂”用以收藏存放徽纸,所以徽纸自此有了“澄心堂纸”之名。

不过澄心堂纸也专门特指一种纸,据说到此时已经失传。除了徽纸外,后世很多人都听说过的宣纸,其实也是安徽地区出产的,产自安徽的宣城,所以名为宣纸。

只不过宣城并不属于时下的徽州府,但也与徽州相邻。

江河带着书砚赶到书坊街后,便直奔许家的云溪堂书坊。做为徽州最大的书坊,这里的书自然也是最全的。如果徽州城中有售卖《武备志》的话,那最有可能的便是云溪堂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