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 游学之想 竹管硬笔(1/2)
其实每月往书院交篇文章这事,也不是硬性的。你不交,也没人能把你怎么样,顶多评你个“荒废学业”。
总之考中了秀才,这个书院便可上可不上了。
江河连科考都不想考了,自然更不会交这玩意,紫阳书院师长的评价,他也不在乎。
不然穿越过来还得上学,也够悲催。现在就正好,学不用上,文章也不用交。至于下个月,他都未必还在徽州了。
因为秀才拥有可以随意外出,不需要再用路引的特权。所以好多人考中秀才后,便会出门到处游学,与外地的学子交流,增长学问。
当然,有多少人是真为了增长学问,还是可以打着这名头光明正大的到处游山玩水,乃至寻花问柳,那就不得而知了。
江河打算把这边的事情如练兵、卖肥皂这些弄上正轨后,便也找个机会,外出“游学”。也趁机去寻找一些他想找的人,收揽人才,比如他现在想到的宋应星,以及尚在幼年的李定国。
还有如复社、几社中的一些青年才俊,都值得先行结交。尤其是陈子龙、夏允彝这两个,乃是复社与几社的双重骨干,还是几社的创始人之二。
此时的诗社、会社,并没有那么多规矩,一个人可以创建与参加好几个。比如牵头组建了复社的张溥,就曾先后创建应社、燕台社、江北应社等好几个,最后则组建创立了鼎鼎大名的复社。
复社的创立,其实是张溥联合了几社、应社等在内的江南十几家会社联合一起创立的。其余还有苏州羽明社、浙西闻社、江西则社、中州端社等。
正因为联合了十几个原本就有的会社,所以复社一经创立便声望极高,影响力极大,全盛时期,成员高达三千多人,声势遍及海内,复社领袖张溥甚至能以在野的身份影响朝政。
张溥这人,堪称当时的学生运动领袖。而且还有行动力,不但能带头,有事也是真敢上。
天启六年,张溥参与苏州抗税暴动,撰写《五人墓碑记》,痛斥阉党;崇祯元年,带人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。
复社的声势,当时震动朝野,号称是“春秋之集,衣冠盈路”,“一城出观,无不知有复社者”,影响力遍及南北各省。
不过这么大的影响力,自然也遭朝堂所忌,尤其据说张溥曾帮其座师周延儒入主内阁,成为内阁首辅,并拿住了周延儒的把柄,让周延儒安排复社的成员中举做官。
这件事的真相如何,江河不清楚,反正历史上张溥最后死的是不明不白,据说是被人下毒暗杀的,死的时候才四十岁。
敢拿住首辅的把柄要挟首辅,这位张社长落到被暗杀也不冤。
张溥死后,复社的影响力便急转直下,大不如前。不过其牵头组建的复社,确实招揽了当时的许多人才。
如复社四公子、几社六子等,就连后来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、明末三先生中的顾炎武与黄宗羲也都是复社中人。
另外的王夫之不是,主要一是王夫之不是江南人氏,二则是王夫之当时年纪还小,与他们不是同龄人。
王夫之是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出生的,今年才六岁,算虚岁是七岁。而复社是到崇祯二年(1629年)才创立的,那时王夫之不过才十岁,虚岁也只十一,年纪实在差的太多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