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章 悟佛法断欲修心,循教诲笃行证道(2/2)
上师回答:对!看花、听声、贪吃、有淫欲、执着爱情,这些念头来来去去,众生把这种本觉妙明的自然行为加上个人知见,就变成了欲求。如果若有人如镜一般,欲来则应,欲去不贪,怎么会产生贪婪而无限放大欲望呢?如果能达到这样,哪怕是生气这些情绪也就不会有了。人们把这些本就无上菩提圆满映照显现的如是功德,错误地当成只属于自己的欲取能力追求,才会造下各种不好的业,所以说,道本无欲,众生有情。如果有一众生不迷惑,欲望就是佛性,不舍一法,亦不取一法,任念头来走,任缘分聚散,不用执着,不起嗔恨。但如果迷惑了,佛性就变成了欲望。一旦迷为欲望者,就会认为这是众生本来就有的、合理的表达,然后贪执就会被无限放大,业感就会越来越强烈,苦难几乎无有出期。
我继续问道:我观人们都觉得欲望是天经地义的,不需要控制,反而认为欲望是成功的原动力,这如何解释?
上师回答:这都是因为太在意“我”了。要是没有“我”这个概念,哪来的得到或失去?没有得失的定义,成功的标准又如何衡量?人们之所以把正确的感知变成错误的欲望,就是因为总想着得失啊。同样也是大家太执着于“我”这个概念,所以没办法看到真正的自己而证悟菩提。
我继续问道:我现在已经有了身体,身体饿了就吃,身体疼了就休息,没钱了就直接找工作,时机成熟了就结婚,……等等,这样做那就是合道的吗?
上师回答:没错!当你明白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,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,人的身体无非是六根的合作表达,你于六根处随顺不执,就能见道,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事相上。脱离六根,你和与你有关的一切,并无实际意义。比如说,一个看不到摸不到、甚至想不起来的东西你说是你的,这不是无稽之谈嘛。
妙成龙放下书,微微皱眉,看向盛施圆说道:“施圆,这书中上师讲的虽明白,可真要做到断除那些欲想心,谈何容易啊。就像我平日里,不经意间就会冒出各种贪念、嗔念,自己都很难及时察觉。”
盛施圆轻轻点头,目光思索:“是啊,我也有同感。不过上师不是说了嘛,要发菩提心去替换那些不好的欲望。咱们或许可以从日常的起心动念开始,时刻警醒自己。比如每生起一个欲念,就想想菩提心的广大和清净。”
妙成龙叹了口气:“话是这样说,可有时候当下明白了,过一会儿又忘了。你说上师讲的那个‘如镜一般,欲来则应,欲去不贪’,到底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?”
盛施圆托着下巴,沉思片刻后说:“我想,这得经过长期的修行和观照吧。就像我们学习这本书里的道理,不断地去理解、去实践,慢慢地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清明。而且,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,都可以当作是修行的契机,用书中的智慧去应对。”
妙成龙眼睛一亮:“对!就像上师说的,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事相上,而是关注自己的心。那我们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,先静下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看看是不是被欲望牵着走了。”
盛施圆微笑着说:“没错,而且我们还可以互相提醒。要是谁发现对方有被欲望左右的迹象,就及时指出来。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真能慢慢减弱那些欲想心,掌控自己的业力呢。”
妙成龙用力点头:“好!就这么办。不过还有一点,上师说对于那些自称证悟却又断不了欲望的人,要用平等心观法平等。可这平等心,感觉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,总会不自觉地评判别人。”
盛施圆缓缓说道:“这可能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修行不够,内心还有分别心。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,每个人的因缘不同,证悟的程度和表现也不一样。我们做好自己的修行,不去过多地在意别人的行为,专注于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实践,慢慢地,平等心或许就能生起了。”
妙成龙若有所思:“嗯,有道理。看来这修行之路,真是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啊。咱们继续研读这本书,说不定还能有新的感悟。”
说完,两人又重新将目光投向书本,沉浸在对佛法智慧的思索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