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悟如来涅盘妙理,思玄义修行真谛(2/2)
上师回答:“‘泥洹’与‘涅盘’,不过是翻译时的音声差异,二者皆蕴含无为、解脱、返璞归真、不生不灭之意。”
我问上师:“既然大涅盘境与如来妙本觉见合一,不动不灭,且众生此真精妙心本未生亦无死,并非果报之地,如此说来,诸佛执持佛国国土,岂不是自相矛盾?连国土都没有了,怎么执持呢?”
上师回答:“所谓大涅盘境,是诸佛示现的境界。诸佛将累劫修行的无量功德种子完全回向给众生,与如来妙本彻底合一,心中不存一念一尘为己所用,此乃究竟无想定,一切三世众生皆可借助这些种子自证圆满。而于三摩地中得无生法忍的诸佛菩萨,所证的是不住法的不生灭定——念即无念,有亦同无,即游戏三昧。此为有想定、观定,能观三界如空花,从而获得大自在。因此,成佛并不意味着必然处于大涅盘境,但能示现大涅盘。无量执持佛土的诸佛,皆能游戏三昧,亦可与诸大菩萨、阿罗汉等佛子一同安住本国,教化世间。”
我问上师:“我已领悟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皆是真性之用,也是身心的根本。难道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们也有身心吗?”
上师回答:“菩萨以身心为布施之具,却不执着于相,因此从本质而言,并无真实能施之身心,亦无受施之众生,故而能行不生住相的布施。即便在果报层面存在身心,菩萨也能明了因果,不执着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能够洞察五蕴、六尘、六根以及世间一切变化,将其观为空幻自在,既不失妙本,亦不舍一法,于一切处中平等关照,就能获得自在饶益。而众生因遗失真性,迷妄本心,故而在轮回中流转不息。”
三人轻轻合上《妙法西域记》,夕阳透过鹿泉寺的窗棂,在经书上投下斑驳光影。妙成龙率先打破沉默,指尖摩挲着烫金的经页:“原来我们平日里执着的‘我见’,不过是被业识蒙尘的虚妄……就像镜中花影,看似真切,实则触碰不得。”
魏子涵歪头思索,发间的银铃随着动作轻响:“可若一切本是如来妙见,那为何我们还会困在生灭轮回里?”她忽然想起初入帝师会时,连《道德经》里“上善若水”都难以参透,此刻却在佛法中触摸到更深远的智慧,恍如隔世。
盛施圆起身走到窗边,望着殿外随风摇曳的经幡,缓缓道:“上师说众生如蒙尘之琴,我倒觉得更像被乌云遮蔽的明月。我们不是没有光明,只是被贪嗔痴织就的云翳迷了眼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落在魏子涵身上,“你跟着我们来寺里,第一次听这些艰深的道理,不觉得晦涩吗?”
“开始确实像听天书。”魏子涵笑着摇头,忽然想起上师讲解“六根虚妄”时,自己将“见体”与身体的关系比作“烛火与灯笼”,引得妙成龙和盛施圆忍俊不禁。此刻她敛了笑意,认真道:“但当说到‘刹那心念本在涅盘’时,我突然想起上次在帝师会抄经,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的瞬间——那时心里空明澄澈,没有杂念,或许就是这般境界?”
妙成龙瞳孔微缩,猛地拍了下大腿:“你这比喻妙极了!就像我们练剑,招式再精妙,若心中存了胜负执念,便失了剑意。真正的顿悟,或许就在某个忘我的刹那。”他下意识摸向腰间木剑,想起自己初学时总被师父斥责“心浮气躁”,如今才明白,剑道与佛道,竟都指向同一重境界。
盛施圆忽然叹了口气,声音里带着几分怅惘:“可道理虽懂,要破除业障谈何容易?就像上师说的‘游戏三昧’,能观三界如空花的菩萨,又经历过多少轮回的淬炼?”他想起帝师手记里记载的历代修行者,有人穷极一生,也不过窥见佛法门径。
魏子涵突然凑近,眼中闪着好奇的光:“既然菩萨不执身心,那他们如何度化众生?难道只是说教?”她想起寺里的小沙弥,每日诵经扫地,笑容却比任何人都纯粹,或许那就是“不舍一法”的自在。
妙成龙和盛施圆对视一眼,同时笑出声。“或许就像这鹿泉寺的晨钟暮鼓。”妙成龙指向远处的钟楼,“钟声响起时,无意分辨善恶美丑,只是自然地唤醒众生。菩萨的度化,大概也是这般润物无声。”
暮色渐浓,三人起身整理经卷。魏子涵抱着书册,忽然轻声道:“我想把这些感悟写进札记里,等回帝师会,给子豪看看。说不定他又要笑话我‘学佛入魔’了。”
盛施圆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,心中升起莫名的安宁:“若这也算‘魔’,倒希望能被‘魔’得更深些。”话音落下,三人相视而笑,踏出殿门时,檐角铜铃叮咚,恍若天地间传来的一声偈语。